中国山东网7月28日讯 (记者 杜典 通讯员 于爱丽) 近日,济南市商河县文广新局副局长李现洪代表商河县文化馆,向OB欧宝真人齐鲁体育文化遗产博物馆捐赠了包括伞、鼓、棒、服装、书籍等在内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子秧歌表演道具。
商河鼓子秧歌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百姓的抗洪斗争,位居山东三大秧歌之首,被济南市政府列入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又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真实展现商河鼓子秧歌的魅力,OB欧宝真人齐鲁体育文化遗产博物馆筹建办公室一行先后两次去商河调研,并在商河县文广新局的大力支持下,拜访了孙集镇杨庙村鼓子秧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克圣,录制了商河鼓子秧歌的珍贵资料。
古时候,黄河决口和改道极为频繁,黄河岸边的商河百姓深受洪水危害,为了生存,他们群起奋勇抗洪,导水排涝,散墒抢种,辛勤劳作喜获丰收后,情不自禁拿起锅碗瓢盆、棍棒等日常用具唱起来跳起来,抒发抗洪胜利、庄稼丰收的欢悦心情,渐渐地便有了简单的舞蹈动作和舞蹈阵形,鼓子秧歌的雏形得以形成。唐宋年间,骁勇尚武精神的商河人民又把战争中的某些手段用于舞蹈,锤炼出军事化的组织形式,变化莫测的舞蹈阵式。千百年来,商河鼓子秧歌跟随历史前进的步伐世代传承,不断进步,不断发展,历古弥新。
秧歌的角色以舞者所用的道具命名,如“伞”、“鼓”、“棒”、“花”、“丑”等。伞,又名“伞头”,多为老者形象,是演出的指挥者;棒,由青少年扮演,其衣着打扮如戏曲中的武生,也有化妆为梁山好汉武松形象;花,是秧歌队的女性角色,有地花、跷花之分,少则10人,多则百余人;丑,亦称“外角”,由男性扮演,在两场“伞鼓舞”中间,亦说亦唱,插科打诨。
近几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商河鼓子秧歌也取得了不断的发展。现在商河县的963个村,村村都有秧歌队,人人都会跑秧。各乡镇(街道)均建立了少年鼓子秧歌队,开展“鼓子秧歌进校园”活动。另外,鼓子秧歌还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领导的高度赞扬,被列入了体育教学科目和课间操内容。
原文链接:
https://www.toutiao.com/a6447750274441625869/